──寫給那些每天都「不小心」熬到凌晨的人
🕯️ 睡不著的人,不一定是有煩惱
有時只是覺得,今天還沒被好好過完
有人問我:「你最近還會失眠嗎?」 我笑了一下說:「沒有。只是有點晚睡。」 但我知道,那其實是種習慣性的逃避。因為一旦睡著,明天就會來;而明天,是要上戰場的。
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「報復性拖延入睡(Revenge Bedtime Procrastination)」。 這是當一個人白天無法掌控人生、情緒受限、感受壓抑時,夜晚變成他唯一可以為自己做主的時間。雖然明知會累,但還是想多撐一點、滑一點、再看一集、再回一封訊息,只為了找回一點點對生活的控制感。
根據《Sleep Health》期刊的研究顯示,這種拖延型失眠與焦慮、自責、情緒調節困難高度相關。而許多人並不知道,這並不是「不自律」的問題,而是一種潛在的心理求生機制。
聊心茶室是一個專注於心理健康的線上心理諮詢平台,提供便捷的遠端心理諮商服務。
👉 了解聊心茶室提供的服務

🧠 你的大腦沒在放假,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累
現代神經心理學指出:真正進入深層睡眠前,人體必須進入副交感神經主導的狀態。也就是,你的心跳要慢下來,思緒要安靜,大腦才能切換到休息模式(parasympathetic state)。
但問題是——很多人身體關機了,大腦還沒下班。
在 Netflix、手機、社群短影音之間跳轉,其實是一種被動麻痺的狀態。它讓我們暫時不用面對情緒、不用整理白天被擠壓的思緒。但這不是休息,而是延遲處理。等你終於闔上眼,那些未完成的對話、壓抑的委屈、被否定的自我,就會在黑暗中浮上來。
「失眠,從來不是病,而是大腦在對白天的壓力,進行過時的處理。」 —— 神經心理學者 Matthew Walker(《為什麼我們睡不著》作者)
🌌 你不是不累,而是怕明天再重來
有一種失眠,是因為還有事沒做完; 另一種失眠,是因為你覺得自己今天根本不算活過。
如果你每天都要滑到手機沒電才肯睡、躺在床上反覆切換姿勢、腦中一直重播白天的一句話,那也許不是睡不著,而是「不想面對明天」。你不是真的還想熬夜,而是潛意識還沒從防禦模式退下來。
「真正的放鬆,不是什麼都不做,而是你可以不用再假裝堅強。」 — 精神科醫師 Dr. Sue Johnson

🌿 如果你也是這樣,想讓生活好一點點
你可以先不強迫自己立刻早睡,但可以先從為自己「收工」開始。 幫自己關掉一盞燈、關掉一個 app、寫下一句今天的感受,都是讓大腦回家的方法。
如果你發現,這樣的失眠持續了幾週甚至幾個月—— 你不需要等到「崩潰」才求助。你只是需要一個,真正讓你慢下來、不被評價的空間。
📩 我們會為你媒合適合的心理師,一起陪你調整節奏:
睡前的那一刻,不該是一場孤軍奮戰。
聊心茶室
聊心茶室是一個專注於心理健康的線上心理諮詢平台,提供便捷的遠端心理諮商服務。雖然大部分服務是付費的,但平台不定期會推出免費心理諮商活動,幫助更多人獲得心理支持。